獨特的自然稟賦,深厚的人文積淀,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五河縣東北部的天井湖景區,水域面積5.2萬畝、地處皖蘇兩省三縣(五河、泗縣、泗洪)交界的湖泊,不僅生態環境優良、物產豐富,更承載著千年歷史傳說與近現代革命記憶。
碧波萬頃孕育無限生機
天井湖擁有廣闊的湖面和甘洌的水質,湖內約2.8萬畝的濕地是其重要的生態核心。這里蘆葦茂密,隨風搖曳,夏秋季節菱藕遍布,清香四溢,為皖東北地區構筑了一道重要的生態屏障。良好的水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現已知魚類61種、蟹類2種、蝦類8種,湖區及周邊記錄到的野生動物更多達21目、46科、99種。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天井湖也是眾多鳥類的重要家園,已觀測到鳥類13目、8科、68種,是許多珍稀鳥類重要的越冬地或遷徙途中的停歇站,其中包括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白鶴、白枕鶴、黑鶴、大鴇、灰鴛鴦等,為這片湖泊增添了重要的生態價值。
天井湖一角。
豐饒的水土讓天井湖成為理想的水產養殖區域。作為我市水產品重點養殖基地之一,這里年產各類水產品可達2500噸。其中,“天井湖金眼圈銀魚”是當地獨有的珍品,其品質獨特,早在明清時期便被列為皇室貢品,享有極高聲譽。此外,湖區出產的螃蟹、黑魚、龍蝦等水產品也因品質上乘而廣受市場歡迎。
除了水產,天井湖景區內的龍崗村周邊還蘊藏著獨特的礦產資源——龍崗石。這種石頭屬于靈璧石支脈,據當地村民介紹,石塊多埋藏于地下,在日常農耕活動中常能被發掘出來。這些石頭形態各異,頗具觀賞和收藏價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石頭愛好者前來尋訪,同時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益。
千年古韻與紅色印記交匯
天井湖不僅自然資源豐富,其人文歷史同樣厚重?!疤炀边@一名稱本身,便源自一段流傳甚廣的歷史傳說。
相傳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早期征戰中曾兵敗逃亡至此。瀕臨絕境時,他發現湖邊有一口枯井,便急中生智,將坐騎馬鞭驅趕至附近村莊隱藏,自己則跳入井中。
隨后,井口竟有蜘蛛迅速結網覆蓋,迷惑了追兵。待追兵遠去,忠誠的戰馬返回井邊,垂下韁繩將劉邦救出。劉邦稱帝后,感念此番經歷為天意,遂封此井為“天井”,旁邊的湖泊也因此得名“天井湖”。這段“垂韁救主”的故事,為天井湖增添了濃厚的傳奇色彩。據了解,打雁劉村曾存有相關石碑和古井遺跡,后因歷史原因被移走或填埋。
在天井湖畔,另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是彌陀寺。這座位于朱圩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的古寺,歷史上曾規模宏大,占地近二百畝,擁有前后大殿和東西廊房,香火一度十分興旺。關于彌陀寺的由來和歷史,當地流傳著不少生動的傳說,如弘明和尚化緣建寺、天降檀木造像、神龜馱寺夜游天井湖、高僧坐化缸中等,這些都為古寺增添了神秘色彩。
更具歷史意義的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中,彌陀寺成為中共皖東北革命根據地在五河境內創辦的第一所中學——泗五靈鳳縣立中學的所在地。從1941年到1946年,這所學校在此辦學五年,培養了大批革命干部,被譽為“革命的搖籃”。包括錢正英、黃辛白在內的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盡管彌陀寺原有的宏偉建筑已在戰爭和后來的歷史變遷中被毀,目前僅存廟臺遺址,但其所承載的紅色文化和歷史價值是無法磨滅的。
據悉,新的彌陀寺中學已在原址附近建成,原址上也在進行古寺建筑的復建工作,并已初具規模。除彌陀寺外,景區內還分布有石梁河農民暴動遺址、界溝第一黨支部等其他歷史文化遺跡。
打造農旅融合新業態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天井湖周邊的旅游服務設施建設也在逐步推進。位于武橋鎮龍崗村的天井湖度假村(AA級景區),由五河縣雙豐集團投資興建的一個代表性項目。度假村占地5600畝,緊鄰石梁河畔,整體采用古樸自然的徽派建筑風格。
度假村內設有游泳池、垂釣中心等基礎休閑設施,并建有一個環境頗具特色的綠色養生餐廳,內部點綴綠植、假山、流水,營造出舒適宜人的就餐氛圍。其核心特色之一是規?;纳鷳B種養產業與旅游體驗的結合。
這里擁有千畝果園和蔬菜園,可供游客體驗采摘樂趣;建有千畝水產養殖基地,主養甲魚,兼養其他淡水魚;同時還大規模養殖大白鵝、麻鴨等家禽,總數超過6萬只。此外,度假村內還有約兩千畝的蘆葦蕩和濕地,保持著良好的自然風貌。
在此基礎上,度假村正積極開發多樣化的農旅融合休閑項目。除了已有的垂釣、采摘外,還計劃推出“開心農場”“樹木認領”等體驗活動,并規劃建設特色住宿木屋,以及組織露天燒烤、野外露營、團隊拓展、劃船比賽、篝火晚會等,旨在滿足游客親近自然、體驗田園生活、放松身心的需求。
游客在這里可以泛舟石梁河,尋找體驗地下溫泉;可以品嘗到當地特色的野兔、野鴨等野味;還可以聽當地老鄉講述過往的抗日故事。親手捕捉魚蝦、采摘果蔬、撿拾禽蛋等活動,也讓游客能更深入地體驗鄉村生活。
五河天井湖集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物產、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日漸完善的休閑度假功能于一體。其獨特的生態價值、傳奇的歷史故事、光榮的革命傳統以及新興的旅游業態相互交織,使得這片位于皖東北的湖泊正展現出越來越多元的魅力和發展潛力。(王立春 沈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