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小黃山,荒草萋萋、坑洼遍布,既無法為城市增添綠意,也難以滿足周邊居民的休閑需求。如今,這片昔日的“舊山土坑”已華麗轉身,化身為一座生機盎然的城市公園,成為蚌埠高新區居民乃至全市人民茶余飯后的“打卡地”。
土坑變綠廊 廢棄山頭展新顏
“以前這里可不是這樣。”家住小黃山附近的老居民王潤甦望著眼前郁郁蔥蔥的景象感慨道,“10年前我在這邊住的時候,小黃山就是一片土山丘,雜草叢生,白天灰塵還多,晚上連路燈都沒有,誰也不愿意來?!?/p>
走進如今的小黃山公園,很難想象這里曾經的模樣。公園北起興和路,南至小黃山南路,占地約509畝,分兩期建設。2023年10月1日,一期工程正式向市民開放,立刻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娛樂的“新寵”。
“建設之初,我們就確定‘尊重自然、修復生態’的理念。”蚌埠高新區經發園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葉青介紹,“小黃山公園以自然山地為特色,通過進行綠地恢復、山林修復,增加植被覆蓋率,同時修建了景觀水系、環山風景道、音樂噴泉、水幕電影等系列配套設施?!?/p>
漫步公園,目之所及皆是錯落有致的植被景觀。針葉天藍繡球、榆葉梅、毛山荊子、美人梅等植被和草地相互交織,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自然生態系統。
如今的小黃山公園褪去了以往“舊山土坑”的灰頭土臉形象,躍然一變成為城市西片區核心地段之一,成為集防洪排澇、休閑觀光、體育健身、文化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公園。
全民共享 公園成為城市“會客廳”
清晨八點,陽光灑在山頭,溫度宜人,小黃山公園已經迎來了第一批固定“粉絲”。75歲的王化娥和她的“舞友們”在寬闊的廣場上翩翩起舞,歡快的音樂在晨曦中回蕩。
“我們這個舞蹈隊有三十多人,都是附近小區的居民。”王化娥告訴記者,“以前想找個地方跳舞很難,要么太遠,要么環境不好?,F在好了,公園環境這么好,我們跳起舞來也更有勁兒,每天準時來。”
十點,公園里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年輕的媽媽推著嬰兒車在小路上散步,退休的老人們三五成群地在亭子里下棋聊天、吹奏樂器,晨練的市民沿著健身步道慢跑。公園內的游樂設備和健身器材上全都擠滿了人。
“我經常帶孩子來這里玩?!焙闻恐钢谕嫠f覒虻暮⒆樱f道,“這里空氣好,設施全,孩子們玩得開心,大人也能放松。最重要的是離家近,走路十分鐘就到了?!?/p>
周末的小黃山公園更是人頭攢動。每周六晚間免費開放的水幕光影秀、周末節假日不定期舉辦的文旅活動、人才招聘活動等,小黃山公園不僅成為了舉辦各種大型活動的“必選地”,更是家庭野餐、老友聚會、攝影愛好者取景、自媒體博主直播等的“會客廳”,承載著市民豐富多彩的休閑生活。
“海綿”理念 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
小黃山公園的建設并非簡單的“植樹種草”,更是依托相應的綠色資源,融入了現代“海綿城市”的理念。
“采取整治土坑,連通水系,適度放坡等措施,改造建設了3.3萬立方米的蓄水池塘。同時公園內還設置了雨水收集系統、生態蓄水池等,可以對雨水有效收集、凈化和利用?!比~青告訴記者。
公園內設置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通過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生態蓄水池等設施,使雨水得以有效收集、凈化和利用。蓄水池塘不僅是美麗的景觀,更是重要的生態調節器。它能夠有效調節周邊區域的微氣候,增加空氣濕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科技與生態理念深度融入小黃山公園,在園內處處彰顯。通過充分利用退紅線空白區域,小黃山公園還“見縫插針”科學布局生態停車場及電動自行車充電車棚等設施。同時引入社會資本,爭取專項債資金等實現項目收益與社會公共效益的平衡。
眼下,小黃山公園二期項目已開工建設。據了解,二期項目建設內容包括親子休閑區、公共服務中心、繡球谷、登山步道等單體,并建設瀑布廣場和跌水景觀等環境設施,使之成為銜接城市的活力綠核、富有內涵的科文園地、調蓄雨水的智慧海綿,打造成城市生態建設的標桿。
從無人問津的荒山,到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公園,小黃山公園的蝶變展現了城市生態治理的顯著成效,更是近年來蚌埠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通過生態修復和科學規劃,讓小黃山公園這塊廢棄空間重新煥發生機,填補了高新區公共綠地的空白,成為市民共享的生態福利,更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個生動樣本。小黃山公園像一座天然的舞臺,每天上演著市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畫面,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綠色動力。(王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