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凱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實驗室里,有一個人的名字頻繁被提起——楊金發。這名80后青年,不僅是凱盛科技的副總工程師,也是超薄柔性玻璃技術攻關團隊的核心人物。
從無到有,他和團隊成員一起,挑戰超薄玻璃技術,成功實現了產品連續40萬次彎折不破損的突破,打破技術封鎖,為中國玻璃產業注入了強大的科技創新動力。
楊金發在會議中做主題分享
1984年出生的楊金發是廣東增城人。2008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中山大學,原本可以順利進入公務員崗位,但他放棄了安穩的“鐵飯碗”,選擇走向科技創新的道路。
初入行業的幾年里,楊金發并沒有從一開始就涉足玻璃領域,而是在環保技術領域打拼。2012年,楊金發因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蚌埠,正式與玻璃“結緣”。
剛開始時,楊金發對玻璃行業一無所知,但憑借著極強的學習能力和技術探索精神,他很快掌握了玻璃生產的關鍵工藝。在凱盛科技,他領導了多個研發項目,尤其是超薄柔性玻璃的研發攻關。憑借不懈努力,楊金發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玻璃新材料領域的青年技術骨干。
2019年,楊金發迎來了科技攻關的最大挑戰——打破對超薄柔性玻璃技術的技術封鎖。超薄柔性玻璃的應用前景廣闊,尤其在折疊手機、車載顯示、智能穿戴等領域,但國內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巨大。
面對這種挑戰,楊金發帶領一個只有6人的小團隊,決定迎難而上。初期,團隊面臨的困境可想而知——沒有現成的設備,沒有玻璃原料,輔材匱乏,技術路線也并不成熟。盡管如此,楊金發和團隊沒有被困難擊倒,他們一邊攻克工藝技術,一邊尋找國內外供應商,從零開始搭建起了一條技術攻關的道路。
“別人能干的事,為什么我們不能干?”楊金發常常這樣激勵自己和團隊。經過數百次試驗、無數次失敗和調整,耗時一年多,團隊成功研發出超薄柔性玻璃,突破了國際技術壁壘。該產品具有40萬次彎折不破損的優異性能,成為中國超薄玻璃領域的標桿,填補了國內空白。
盡管在技術研發上取得了突破,楊金發深知人才對于行業發展的重要性。
在工作之余,他堅持親自指導團隊成員,幫助他們提升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他鼓勵每一個成員敢于挑戰、勇于創新,帶領他們一起解決技術難題。作為團隊的領頭人,楊金發不僅注重專業技術的培養,還積極推動技能培訓、實操比武等活動,為團隊注入了活力和動力。
2024年1月,以楊金發作為核心骨干的研發團隊獲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楊金發先后榮獲蚌埠市勞動模范、安徽省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等榮譽稱號。同時,他還主持參與4項省部以上研發課題,授權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18項,主持編寫行業標準1項。
2024年9月,楊金發決定攻讀武漢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繼續提升自己在新材料領域的科研水平。正如他自己所說:“科技創新是永無止境的道路,唯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走在行業前沿。” (蚌報融媒體記者 王立春 通訊員 李雅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