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深入挖掘和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及旅游價值?!?/p>
在淮上區小蚌埠鎮荷花園社居委辦公處,兩行紅色大字非常醒目——“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 全面抗戰時期蚌埠城區首個黨組織”,這里陳列著革命烈士高揖三從事革命和參加抗戰時的照片和實物,場館不大,卻吸引了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和周邊學校學生經常來此參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箲鹌陂g,小蚌埠地下黨支部在高揖三同志的領導下,堅持斗爭,做了大量工作,為解放蚌埠積蓄了力量。抗戰勝利前,高揖三同志奉調去淮北區黨委城工部工作,由于積勞成疾,醫治無效,1946年春病逝于泗縣。1949年高揖三同志經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批準追認為革命烈士。
2021年以來,淮上區小蚌埠鎮深入挖掘資源,激活“紅色印記”,在革命烈士高揖三家鄉小蚌埠鎮桃花園社區建立了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注重建強“紅色陣地”、講好“紅色故事”、唱響“紅色旋律”,用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文化成為文明實踐最大的品牌和亮點。2022年被命名為蚌埠市淮上區干部教育現場教學示范基地。
11月22日,蚌埠日報“淮畔覓初心·尋訪蚌埠紅色文化印記”融媒體采訪團走進小蚌埠鎮,聆聽高揖三同志的革命故事,實地感受小蚌埠鎮以黨建引領,借紅色資源筑牢鄉村振興根基;依“擁河發展”戰略,淮河北岸多項目建設,多片區協同構建城市走廊;探索“村黨組織+”模式,農業制品暢銷,田園游興起,多村集體經濟項目推進,促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執筆:陳維祝
抗戰時期點燃蚌埠市區第一盞明燈的革命圣地在哪里?——就在淮上區小蚌埠鎮。1941年11月的一個夜晚,在鐵路溝的一片蘆葦蕩里,蚌埠市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小蚌埠支部誕生了。
此間曾著星星火,風雨過后,到處皆聞殷殷雷。時隔83年,當記者走進位于淮上區小蚌埠鎮桃花園社區的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重新打開時間的閘門,翻閱那段紅色篇章。
淪陷時期蚌埠革命火種從這里點燃
2024年11月的一個上午,桃花園社區人來人往,處處歡聲笑語……在社區的深處,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全面抗戰時期蚌埠城區首個黨支部的字樣格外醒目。
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
“高揖三青年時期接受革命思想,經常參加一些革命活動,多次走上街頭參加游行示威?!碧一▓@社區居委會委員陳艷介紹。高揖三,中共小蚌埠支部創建人,原名高維讓,1909年出生于小蚌埠后樓村一個地主家庭。早年就讀于鳳陽五中,身處動蕩年代的他積極接受進步思想,投身革命。
中共小蚌埠支部建立并不是偶然的。
1928年,高揖三從鳳陽五中畢業后回到家鄉,在靈璧縣第一完?。葱“霾盒W,當時小蚌埠歸靈璧縣管轄)任國文、歷史教員。他以課堂為革命舞臺,宣傳進步思想,傳播革命道理,教育學生從小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抱負。
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重點展覽展示高揖三烈士史料、書信、物件等
“九一八”事變激發了高揖三的愛國熱忱,他帶領學生上街游行示威,抵制日貨。這一時期他閱讀了大量紅色書籍,結識了共產黨員崔予庭,與山香寺小學教師崔竹生等人組織了“求生讀書會”,并與省立第二鄉村師范的進步組織“現實社”建立了聯系。
“七七”事變后,全國掀起了救亡運動高潮,高揖三決心投奔延安,參加八路軍領導的抗日斗爭。1938年5月,高揖三在信陽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心愿。此后,他在阜陽、蒙城等地從事統戰工作,動員最廣泛的力量支援這場民族解放戰爭。
1941年初,高揖三到根據地黨校學習半年后,被分配至中共淮上地委所屬的懷遠縣五區從事民政工作。
1941年5月,新四軍第四師向津浦鐵路東轉移,根據地的干部也化整為零,疏散隱蔽,開展秘密斗爭。
當時的小蚌埠東臨津浦鐵路,既可以成為來往根據地和敵占區干部的聯絡點、中轉站,又可以發展成為向蚌埠開展斗爭的秘密地點。高揖三受命返回家鄉小蚌埠,擔負起開展蚌埠抗戰時期中共秘密斗爭的重任。
高揖三白天以教書為職業,夜晚則以學校為基地,開辦農民夜校,廣泛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并對發現的積極分子進行秘密考察,為發展組織作準備。他在家族中先后介紹高介福、高傳文等入黨。1941年11月的一個夜晚,在高揖三家旁邊鐵路溝的蘆葦蕩里,高揖三、高介福、高傳文3人成立中共小蚌埠支部,高揖三任支部書記,隸屬于中共泗五靈鳳縣委敵工站。蚌埠革命火種,就此從這里點燃。
抗戰勝利前,高揖三奉調去淮北區黨委城工部工作,由于積勞成疾,醫治無效,1946年春病逝于泗縣。1949年,經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批準追認為革命烈士。
“小蚌埠支部”照亮眾人初心啟航之路
中共小蚌埠支部成立后,高揖三等人將全部精力投入革命,任務主要是發展組織,積蓄力量,為根據地運送物資,適當開展活動等。
當時,蚌埠是敵占區,日軍對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高揖三通過各種社會關系為根據地搞到一些布匹、藥品、油墨、紙張、縫紉機、油印機等急需的東西。1941年,新四軍向路東轉移。一次有兩個女同志被日軍發現,百般盤查糾纏,高揖三他謊稱是高鄉長的親戚,才掩飾過去。從這以后,路東路西過往的干部就把小蚌埠作為一個落腳點,每有人員過往,黨支部都精心掩護,并由高介福等幾個黨員護送到安全地帶,一些被掩護過的老同志回憶起來至今還十分感動。
艱苦的環境從未磨滅高揖三的斗志,他曾滿懷信心地鼓勵戰友說:“我們的任務可能會暫時失敗,但對共產黨的信仰永遠不能改變?!彼越M織“讀書會”和夜校等形式,團結教育進步青年,特別重視搬運工人及船民的工作,宣傳革命道理,通過拜把兄弟發展一批地下黨員,掀起了紅色浪潮。日本投降前夕,高揖三先后發展了35名黨員,建立了5個黨小組。
高揖三的學生舒廷臣是二馬路東段的王友友什貨店店員,1944年冬,高揖三發展其加入中國共產黨,王友友什貨店成為中共小蚌埠支部在蚌埠市區的秘密聯絡點,為來往市內的敵工隊員和共產黨員干部提供信息與落腳點。
1945年,留芳照相館成為蚌埠秘密黨組織聯絡點
1945年,留芳照相館成為蚌埠秘密黨組織聯絡點,上級的指示、收集的情報從這里進行中轉 。
“小蚌埠支部”仿佛一顆紅星,照亮眾人初心啟航之路,一批批蚌埠兒女前赴后繼。
“2021年11月,小蚌埠鎮在桃花園社區建立了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重點展覽展示高揖三烈士史料、書信、物件等,內容包括文字、版畫、照片等墻上展示和展示柜展示,其中相關書信30封左右,相關書籍、雜志、報紙30冊左右,烈士遺物8件?!标惼G表示,如今,這里是淮上區干部教育現場教學示范基地,是眾多百姓家門口的紅色教育點,“原來,革命先輩建立的黨組織就在自己的身邊,用更接地氣的方式,生動講述著那段斗志昂揚的歲月?!?/p>
通過實地參觀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孩子們對紅色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紅色沁潤”勾勒發展新畫卷
一路走來,是時間的故事。
走出紀念館,抬眼是湛湛藍天。
革命烽火年代,這片土地留下了重要紅色印記,它從歷史深處而來。穿過桑田,讓我們將視野投向前方。
淮河北岸核心片區、小蚌埠片區城市更新及延安路淮河大橋、雙墩路京滬鐵路下穿等項目正在熱火朝天地加緊建設中。按照市委“擁河發展”戰略,淮上區正積極編制淮河北岸新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遵循“一河兩岸,統籌規劃”的原則,明確新區總體城市設計、城市風貌特色,構建東西拓展、南北鏈接的城市走廊,努力打造具有淮上特色的城市風貌,形成小蚌埠片區、職教園區、商貿片區、淮上行政片區等多板塊聯動的發展格局。
“北岸核心區、城市會客廳、青春未來城”,“北岸擴容”進程在加快,最新的產業項目在這里生長,不斷提升著淮上新區吸引力。
筑牢紅色根基,以紅色資源打底,以綠色發展強村富民,淮上區探索推行“村黨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發展路徑,因地制宜開展規?;a經營、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等項目,促進集體經濟持續壯大。
在小蚌埠鎮雙墩村,近百畝艾草開發成了艾條、艾絨、艾枕、足浴包等特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立足特色田園改造,配套建設了休閑垂釣區、田園觀光區、瓜果采摘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業,打造集儲藏、觀光、研學等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項目,并打造雙墩一日游和周邊兩日游及與雙墩文化相關聯的旅游產品。
這僅僅是淮上區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的其中一個生動注腳。“城鄉深入融合,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澎湃動力,我們出臺了《小蚌埠鎮集體經濟發展2024-2026年三年規劃》,逐村進行分析研判,對村(社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定期調度、分析研判和指導幫扶,形成一村一策。今年以來,先后推進雙墩村‘玉米迷宮’項目、吳郢新村菜場項目、徐崗村機動車充電樁項目等多個集體經濟項目。截至目前,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總計715.63萬元。”接下來,小蚌埠鎮將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睘槟繕送苿映青l融合發展,聚焦提升城區品質能級,跑出發展“加速度”,不斷打造鄉村振興的“小蚌埠樣板”。
蚌報融媒體記者 何沛
記者手記
一腔熱血鑄豐碑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睘榱瞬荒芡鼌s的記憶,我們重返覺醒年代,緬懷中國革命“播火者”。
歷史的天空繁星閃爍,革命烈士用一腔熱血,在紅旗下鑄成豐碑?!拌F窗風味,家常便飯,殺頭槍斃,告老還鄉。”這是高揖三的座右銘。在艱苦的對敵工作中,時時處處有風險,高揖三坦然面對生死,他常常跟黨員們說:“生命不息,戰斗不止,誓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
在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里,從一張張斑駁的照片中,我們依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風雨如晦年代革命斗爭的艱苦卓絕。一件件烈士們留下的遺物,是歷史的見證,是永志不忘的火熱初心。
2019年7月,一張1946年3月21日的《拂曉報》在宿州拂曉報社被重新發現,報紙第二版刊載了一篇名為“悼高揖三同志”的悼文。悼文中寫道,“他在工作中,是以最負責的精神,來完成任務的,不避困難不怕危險”。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
春夏繁盛,秋冬開花。來自蚌埠八中的優秀少先隊員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過中共小蚌埠支部紀念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深植于蚌埠人民腦海深處的“紅色根脈”,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在新發展格局中成長奮進、劈波斬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