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懷遠縣包集鎮潘圩村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該村將農耕文化傳承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完美結合起來,把歷史文化、鄉愁記憶、農耕圖騰、人文精神、旅游開發融合在一起,打造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形成了具有深厚歷史背景和鮮明時代特色的建設成果。
打造“太山石”公園,敘說潘圩的前世今生。潘圩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沿著潘圩村向東約1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太山石”公園,這里緊靠公路,綠水環繞,“太山石”碑立在公園的突出位置,園內綠樹成蔭,通幽小徑連接涼亭,在這里,可以一覽田園風情,更能追尋歷史的遺跡,探尋“太山石”的由來。
相傳古時候,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位叫潘萬興的老人為了躲避戰亂,攜家帶口,居無定所,四處漂泊。一日,潘老漢一家來到了如今的潘圩村,此時正值雨后的早晨,東方的天際架起了一道絢麗的彩虹,潘老漢看待這里地勢廣袤、野生植被繁茂、鳥兒結對翱翔,便覺是個居住的好地方。從此,就在這里安身立命,開荒種地,繁衍生息,逐漸家大業大、人丁興旺。潘老漢甚感欣慰,專門制作了一塊“太山石”立于門前,寓意美好生活穩如太山,長長久久。
太山石成了潘圩人追逐美好的象征。如今,潘圩人在當年潘老漢生活的遺址上建起了一座紀念公園,還原了“太山石”碑。潘圩人經常來到這里,撫今追昔,探討美好生活的真諦。
打造農耕文化角園,留住抹不去的鄉愁。潘圩村圍繞著鄉愁記憶,挖掘和傳承農耕文化,該村把曾經使用過的石磙、碾盤等農耕器具收集在一起,擺放在農耕文化園的邊角和道口,刻上農耕文字簡介,讓游客沉浸式感受農耕文化的氛圍,進一步讀懂潘圩,讀懂這里的農耕文化內涵。在村口設立議事亭,干部群眾圍坐在一起,家長里短,商討農情村事,拉近干部群眾之間的距離。在文化廣場建立“功德碑”,介紹潘圩的歷史名人、德善好人、孝道子孫、革命烈士等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弘揚潘圩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潘圩的農耕文化還與生態文明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起來,該村在文化角園建起了小竹林,為美麗鄉村增添一抹詩情畫意。保留了一些椿樹、桑樹等原生樹種,這些樹木自帶鄉愁,深深扎根在潘圩的泥土里。在潘圩村,整齊劃一的五小園也是一大亮點,該村因地制宜,規劃布局,在排房路口,建起了花墻式五小園,種植蔬菜和花草樹木,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打造農家樂文化景點,開發休閑美食旅游資源。清溝河從潘圩穿過,水潤潘圩,這里水清岸綠,風景秀美,具有發展農家樂旅游景點的獨特地理優勢。潘圩村借助美麗鄉村建設的大好機遇,推進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在河堤兩岸栽植了四季常青的樹木,步入其間,一路綠色相伴,滿眼碧水藍天,令人賞心悅目。為了讓游客近距離感受清溝河的靈動,潘圩村建立了一條橫跨清溝河的游覽吊橋,人們在有驚無險中感受生活的激情,領略清溝河的壯美。
潘圩村物產豐富,花生、鮮魚、公雞、老鵝......應有盡有。潘圩村抓住這一資源優勢,推進農文旅項目建設,鼓勵支持潘圩有識之士開發飲食文化,打出潘圩美食品牌。在清溝河南岸,靠近潘圩大橋不遠處,建起了蒙古包式的飲食群,主要以當地物產為主打菜系,打造潘圩口味,潘圩特色。如今的潘圩村游客越來越多,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游客紛至沓來,欣賞這里的田園美景,感受這里的風土人情,品味這里的美食大餐。蒙古包飯莊里,煙火味濃勁足,食客大快朵頤,歡聲笑語飛出蒙古包,飄蕩在清溝河畔。
潘圩村巧借農耕文化資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尋找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確立美麗鄉村發展的增長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昂揚奮進的潘圩精神;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實力,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