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濃厚“禹風厚德 好人蚌埠”氛圍,各縣區陸續推薦一批“蚌埠好人”候選對象,根據《關于印發<蚌埠市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選樹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蚌宣通字〔2024〕20號)相關要求,現向社會進行展播公示,歡迎廣大市民踴躍參與評議。
展示時間:2024年11月13日—11月15日。
中共蚌埠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2024年11月12日
2024年第四季度“蚌埠好人”候選人簡要事跡
助人為樂類:
1.顧袁固,男,中共黨員,1975年5月生,五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橋管理所所長。從2004年開始顧袁固堅持無償獻血20年,獻血總次數達30次,累計獻血10600毫升,相當于兩個普通健康成人全身血量的總和。他的善舉,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帶動更多身邊人加入無償獻血隊伍。先后榮獲2014—2015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銅獎、2018—2019年度全國無償獻血銀獎、2020年—2021年全國無償獻血金獎。
2.陳慶昌,男,中共黨員,1954年6月生,原五河縣頭鋪鎮陳臺村黨支部書記,現為頭鋪鎮陳臺村人民調解員。自工作以來,他始終做到不忘初心,心系于民。退休后他繼續從事調解工作為群眾排憂解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獲得了群眾的擁護和組織的認可。從事調解工作以來,共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560余件,其中書面協議360件,調解成功率達98%以上,有效化解可能“民轉刑”案件30余起,將大量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維護了陳臺村的和諧穩定。先后獲評“2023年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2023年蚌埠榜樣人物”“五河縣優秀人民調解員”等榮譽稱號。
3.王樹民,男,1921年11月生,固鎮縣任橋鎮離休教師。歷經世紀風云,王樹民扎根鄉村,深耕中小學教育,無怨無悔,鑄魂育人扶危濟困,為農村的孩子點亮夢想;疫情期間,他主動捐款捐物,以微薄之力書寫百歲老人的家國情懷;他一生選擇淡泊,用微笑勾畫年輪,造就百歲福星和諧美滿家庭。2019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4.徐軍,男,中共黨員,1978年12月生,固鎮縣陽光電力公司員工。自1999年首次參加無償獻血,24年間徐軍共捐獻全血17100毫升,單采血小板47個治療量,帶動周邊朋友獻血總量超20萬毫升。先后榮獲2014—2015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2016—2017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2022—202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2021年安徽省無償獻血公益之星第一名。其事跡在2021年6月《新安晚報》刊發。
5.李雷,男,1992年7月生,蚌埠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院實驗室教師。作為一名實驗老師,他不僅在工作中默默奉獻,還在生活中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他的信念是:“傳授知識和挽救生命同樣重要?!崩罾子眯袆盂`行著這句話。累計獻血21次,總獻血量達7000毫升。同時通過支付寶公益等平臺,累計捐款三千余元。2024年8月26日,李雷在安徽省立醫院成功捐獻了212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成為蚌埠市第25例、安徽省第658例非親緣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6.吳娟,女,1985年12月生,北京盈科(蚌埠)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2021年吳娟成為實習律師后便開始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調解基層矛盾糾紛、宣傳法律知識等公益事業,先后參與60多次現場咨詢、辦理法律援助案件80余件;她熱衷于公益普法宣傳,通過“以案說法”的形式,參加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普法活動70余場次,受益群眾3000余人次;她牽頭成立蚌埠市陽光救援隊,現有隊員20多人,緊急出勤100余次,用一次次救援守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獲評2022年度“蚌埠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7.陳捷,女,中共黨員,1992年1月生,禹會區朝陽街道辦事處興光社區黨委副書記。自18周歲生日那天起,她踏上了無償獻血的道路,并一走就是14年,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青春篇章,踐行著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14年間累計獻血23次,獻血總量9200毫升。是名副其實的獻血“達人”。在社區工作中也一直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兢兢業業,樂于奉獻。先后榮獲2014—2015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2018—2019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2022年—2023年度無償獻血獎金獎、2022年禹會區“三八紅旗手”、2020年蚌埠市優秀志愿者等榮譽。
8.周秀梅,女,1965年7月出生,高新區山南新村社區居民。她,堅守善良初心,熱心公益。堅持義務獻血20年,累計約12000毫升;7年來累計捐助蔬果100余噸、錢物約10萬余元,持之以恒幫扶身邊困難群眾。她以自己點點善舉和微薄之力,為需要的群體送溫暖,點燃生活的希望之光。
9.張后興,男,1982年11月生,高新區梅園社區居民,蚌埠市金色農家博物館館長。21年、800多平方米、7個展區、2萬件藏品、400余萬元,張后興耗盡半生心血建設金色農家博物館,只為留住鄉土記憶。自2012年開館以來,累計免費接待參觀人數達20余萬人次。他用堅持與奉獻,擦亮民俗文化傳承的一抹亮色,守護著農家博物館的每一寸光陰。
10.劉廣連,男,1980年6月生,經開區長淮衛鎮淮光村村民。20余年來他持續幫扶困難群眾和五保戶、資助困難學生,累計捐款捐物20余萬元,在長淮衛“有困難找廣連”成為當地村民的共識。2022年獲評“長淮好人”,2023年獲評“經開好人”,2023年1月獲市殘聯“弘揚助殘風尚”表彰。
見義勇為類:
1.方定國,男,中共黨員,1990年12月生,五河縣澮南鎮沙灣村村民,現為解放軍某部隊戰士。2023年6月21日,方定國休假期間,在回家路上的河道里,發現一輛側翻的三輪車,他躍入水中“三進三出”,及時救出落水的小孩、婦女和老人,在自身腳部受傷的情況下,利用在部隊學習的急救技能,立即對女子傷口進行處理,將其送往鎮衛生院進行治療。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獲評優秀士兵、優秀士官、五河好人、2023年安徽省見義勇為弘揚正氣獎和2024年第一季度見義勇為勇士等榮譽稱號。
2.高桂林,男,1963年9月生,固鎮縣劉集鎮九灣居委會居民。2023年8月19日10時許,劉集鎮居民顧女士帶著三個孩子在九灣居附近的澮河邊游玩,二女兒不慎落水,其他三人因救助措施不當也相繼落水。途經該地的高桂林聽到呼救聲后立刻趕來施救,先后將距離岸邊較近的三人救上岸,此時的高桂林已精疲力盡,但他本著對生命的尊重依然沒有放棄,最終將最后一名落水者救上了岸。2024年7月高桂林榮獲2023年度“安徽省見義勇為弘揚正氣獎一等獎”。
3.徐桂芬,女,1983年1月生,中石油固鎮連城加油站員工。2024年1月19日夜,徐桂芬在值班過程中發現一名男子不慎落入加油站旁邊的深水溝中,因雪天岸滑,無法自行脫困。徐桂芬一邊打電話報警,一邊尋找工具對其進行救助,經多次努力,最終將落水男子成功救起。其事跡在2024年1月25日的《蚌埠日報》刊發。2024年5月,徐桂芬的救人行為被固鎮縣平安辦、固鎮縣見義勇為促進會確認為見義勇為行為。
4.崔慧嫻,女,中共黨員,1991年11月生,蚌埠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醫師。2024年2月17日下午,面對暈倒在地的老人,她挺身而出,果斷反應、將老人翻轉至側臥位,檢查呼吸情況,緊急施救,隨后老人被送往醫院,經醫院救治脫離了生命危險。其事跡先后被省衛生健康委、大皖新聞、蚌埠日報社、蚌埠廣播電視臺等各級媒體報道。
5.李殿安,男,中共黨員,1965年1月生;朱永明,男,1954年4月生;朱直田,男,1949年8月生;三人均是淮上區沫河口鎮沫河口村村民。2024年7月21日上午,一女子從解放路橋跌落,在淮河漂流幾十里,在沫河口鎮沫河口村段查看淮河大壩水情的村民李殿安和兩位防汛人員朱永明、朱直田突然聽到淮河水中傳來呼救聲,三人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跳入水中展開施救。朱永明、朱直田兩位古稀之年的同志體力逐漸不支后返回岸邊。李殿安在水中奮力游了數百米最終追上并在水中托起了落水者,在湍急的淮河洪水中將其救出。2024年8月三人救人行為被淮上區見義勇為促進會認定為見義勇為行為。
6.趙家榮,女,1962年10月生;鄭永志,男,1975年1月生;鄭永為,男,1956年10月生;鄭兵,男,1970年12月生;四人均為經開區長淮衛鎮東風村村民。2022年10月27日,在東風村西鄭大塘苗女士因為家庭瑣事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危難之際,家住附近的趙家榮、鄭永志、鄭永為、鄭兵4人不顧個人安危,先后沖入冰冷的水中救起苗女士,當他們把人救起后又默默的離開了現場。趙家榮等4人獲評2022年經開區見義勇為先進個人、2023年度“經開好人”、2023年蚌埠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7.桂強,男,中共黨員,1976年4月生,蚌埠市經信局節能科科長。2023年6月28日在北京和義地鐵站口,桂強突遇一男子暈倒,關鍵時刻,他毫不猶豫沖上前實施救助,跪在雨中對男子進行心肺復蘇按壓,并大聲呼救,120急救車趕來后,協助醫務工作者將該男子抬上急救車。第二天,110回訪告知該男子已脫離生命危險。雨中施救的行為,不僅展現了他作為退伍軍人面對危險時的勇敢和冷靜,更體現了一位平凡人在關鍵時刻展現的高尚情操,用凡人善舉詮釋了人間大愛。
誠實守信類:
1.王雷,男,中共黨員,1980年10月生,固鎮縣谷陽鎮谷陽社區居民、網約車司機。2024年2月14日下午4時,王雷送完乘客后,發現副駕駛腳部位置有一個不知哪位乘客遺留的雙肩包。為了盡快尋找到失主,王雷第一時間向網約車平臺報備,隨后將包打開尋找乘客信息,發現包內有2萬多元現金和銀行卡等物品,為及時將失物歸還失主,他多方努力輾轉多地,最終將丟失的物品歸還失主。
2.楊傳堂,男,1959年12月生,龍子湖區東升街道地委社區居民。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地委社區,就有這樣一位“好鄰居”,他因不忍看見殘疾老人萬國霖無依無靠,便對萬大哥承諾“以后我來照顧您”。自此,一諾踐行二十載,用看似平凡的舉動溫暖了一個孤苦的老人,為他撐起一片晴空。20載寒暑、7300多個日夜,楊傳堂用執著兌現著他當初的承諾。
敬業奉獻類:
1.陳會織,女,1972年10月生,懷遠縣雙橋集鎮小街小學教師。1990年,年僅18歲的她懷著教師夢想,踏入了距離縣區40公里的鄉村學校——灣西小學。在那里,她承擔了語文和數學的雙重教學任務,面對工作繁重、環境艱苦以及微薄的收入,她毫無怨言,無私奉獻,將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她心系學生,33年間資助30余名困難學子,累計金額數萬元。2023年第四季度,陳會織當選敬業奉獻類“懷遠好人”。
2.李波,男,中共黨員,1998年12月生,懷遠縣消防救援大隊圣泉消防救援站特勤班班長,三級消防士消防救援銜。七年來,他始終堅守在滅火救援一線,累計參與各類火災撲救和搶險救援任務1500余次,營救疏散遇險群眾200余名,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消防為人民”的誓言。在多次重大事故中,他機智勇敢,不怕犧牲,出色完成各項任務,榮獲個人三等功1次、個人嘉獎9次。李波當選2023年第四季度敬業奉獻類“懷遠好人”。
3.喬研,女,中共黨員,1973年7月生,五河縣吳家嘴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作為社區“當家人”,面對社區老齡化嚴重、老年人缺乏娛樂活動等問題,她因地制宜推出志愿服務活動,開設老年手工、識字、朗誦、合唱等多種課程,并根據需求提供系列關懷保障“貼心”服務。2017年,成立“小喬工作室”,探索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新模式,成為當地居民的心靈驛站。獲評“國家衛健委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2021年度全國平安衛士”“安徽省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安徽省衛健委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安徽省新時代鄉村閱讀榜樣”“安徽省最美兒童主任”“蚌埠市十大法治人物”“五河縣高質量跨越發展先進個人”“五河好人”等榮譽稱號。
4.陳靜,女,1987年6月生,固鎮縣楊廟中心小學教師。自2014年參加工作以來,陳靜一直扎根農村,承擔語文、道德與法治、國學等學科的教育教學任務,并一直擔任班主任、少先隊中隊輔導員。十載從教路,她始終不忘從教初心,以青春譜寫著教育者的堅守和奉獻。獲評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蚌埠市教壇新星、蚌埠市青年骨干教師、蚌埠市優秀班主任、固鎮縣行業文明標兵等榮譽稱號。
5.何軍,男,中共黨員,1975年10月生。龍子湖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大隊隊長。多年來,他立足崗位,心系群眾,服務人民;他以身作則,默默奉獻;他抓工作、帶隊伍,贏得廣大干群交口稱贊,展現了城管執法為民的良好形象。先后榮獲“安徽省城管協會系統先進個人”“蚌埠市擁軍愛民模范個人”“蚌埠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系統優秀黨員”“蚌埠市城管行政執法系統先進工作者”“蚌埠市文明執法標兵”“龍子湖區優秀人大代表”等榮譽稱號,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
6.賈炳玉,男,中共黨員,1981年11月生,蚌埠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登記受理科副科長。多年來,他身著登記藍,心系黨旗紅。他是服務企業群眾的“貼心人”,登記大廳哪里有難題、有糾紛,他總是第一個沖上前,把企業和群眾當家人,把企業和群眾事當家事,積極為企業群眾排憂解難。他主動請戰,深入轄區內小區現場辦公,共接待群眾2000余人次、收件840余份。榮獲蚌埠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先進個人5次,2022年被授予“蚌埠市自然資源和規劃(林業)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效能之星”榮譽稱號,2023年被評為蚌埠市“最美不動產人”。
7.吳桂蘭,女,1954年3月生,蚌山區淮河社區中心居民。作為“蚌埠剪紙”非遺傳承人,吳桂蘭把剪紙與地域特色文化融合,60余載創作的剪紙題材、圖案數不勝數,《珍珠玉女》《紅船精神》等作品先后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長三角旅游推介會等展出;她堅守初心傳承非遺,開展公益課堂和公益講座120余次,受益群眾3000余人,培養剪紙藝人達1000余人,為非遺的傳承發展播下希望的種子;她是“愛心媽媽”,帶領粉色(愛心媽媽)志愿服務隊打造兒童之家,用剪紙陪伴孩子們快樂成長,從2018年開始每年堅持贈送剪紙作品1000余幅,將剪紙作品參加義賣活動所籌善款用于幫助社區困難群眾,為愛心公益事業盡一份微薄之力。
8.金明,男,1954年4月生,安徽花鼓燈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拔蚁雽W花鼓燈,再苦再累都不怕?!?5歲的他癡迷于花鼓燈學習,曾“千里走淮河”尋藝,十年間用腳步走遍了上千個村莊,至今仍然堅持每年走淮河,把花鼓燈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精髓兼并融合。他帶領花鼓燈由一個地方民間舞種,登上北京舞蹈學院等各大高校課堂。2015年,自費在馮嘴村利用廢棄校舍建立了花鼓燈傳承基地,并把家也安在這里。在基地親自給孩子們教授花鼓燈。他對藝術的堅守與奉獻,激勵著年輕一代繼續在守正與創新中探索,讓花鼓燈的藝術之樹更加枝繁葉茂。2007年編排的MTV《好一個花鼓燈》作品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08年編排的花鼓燈在奧運會開幕式表演受到世界的關注。
9.孫博,男,1990年6月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工程師。作為一名通信領域科研工作者,他立于本職,刻苦鉆研,面向國產移動通信測試儀器需求,刻苦鉆研,突破5G大帶寬、高速率復雜信號處理、多通道MIMO測試、高階數字調制信號模擬及解析、低軌衛星信號解析等關鍵技術,形成了系列化測試儀器產品,助力國產5G測試儀器的發展,為我國通信測試儀器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先后獲得中國儀器儀表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安徽省電子信息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21年度“蚌埠市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等榮譽。
10.李新,男,中共黨員,1975年8月生,安徽方圓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機械加工分廠鉗工班班長。工修鉗工崗一站就是31年,憑借自身努力,刻苦鉆研,從普通學徒成長為高級技師,僅憑肉眼就能分辨出0.1毫米誤差;在沖壓模具的裝配調修,精密量具的制造組裝等方面都與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創新攻關項目中,多次解決科研技術難題,取得國家新型實用專利2個。先后獲得安徽省技術能手、“安徽工匠”“珠城工匠”等榮譽稱號。
孝老愛親類:
1.宋俠,女,1962年6月生,懷遠縣龍亢鎮龍亢村村民。公公和丈夫先后去世后,生命的巨石無情地壓在這家人的身上。宋俠的內心堅韌無比,她以剛強的意志,抹去淚水,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她無微不至地照料著婆婆與家人,讓家庭始終井然有序。三十余載的歲月里,她的善心孝行如陽光般溫暖著家人,深深打動了鄉親們的心。宋俠獲評2023年第三季度孝老愛親類“懷遠好人”。
2.邵芳,女,1971年2月生,懷遠縣徐圩鄉宗廟村村民。1997年婆婆去世后,她主動將公公和“糖寶”小叔子接至家中,悉心照料,耐心教導小叔子生活技能。丈夫意外去世她改嫁后,仍堅持在兩個家庭間奔波,11年如一日,每天往返多次照顧小叔子和臥床公公,直至公公安詳離世,并在公公臨終前含淚承諾將一直照顧小叔子。邵芳以非凡的耐心和堅強意志,書寫孝老愛親的佳話,詮釋“長嫂如母”的深情。她的故事感動著每一個人。
3.王娟,女,中共黨員,1975年1月生,懷遠縣魏莊鎮胡郢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她的家庭曾經是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然而命運卻接二連三地給予了他們沉重的打擊。小兒子和丈夫先后不幸離世,面對重擊,她頑強堅守,以愛撐起家庭。悉心照料公婆,每天凌晨起床操持家務,雙手生滿凍瘡也無怨。公公阿爾茨海默病病重時,唯一記得的就是她。在她的帶領下,家庭歷經磨難后正逐步邁向新生活,充滿希望與愛。王娟當選2023年第四季度孝老愛親類“懷遠好人”。
4. 李俊華,女,1955年3月生,龍子湖區淮濱社區居民。2000年丈夫遭遇車禍癱瘓在床,李俊華24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悉心照料;大兒子身患尿毒癥后,她又攬下了接送大孫子的活,盡自己所能幫襯大兒子一家。她用柔弱的雙肩扛起家庭重擔,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她的大愛,感動了街坊鄰居。
5.姜連榮,女,1968年8月生,蚌山區淮河社區中心銀河社區居民。2015年9月丈夫騰兵突發惡性腦膠質瘤,雖經全力搶救后保住性命卻只能癱瘓在床。為著曾經許下“相濡以沫,鐘愛一生”的誓言,姜連榮8年來悉心照顧,承擔撫養孩子、伺候丈夫、贍養老人的重擔,用堅持和執著書寫了一個平凡人卻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愛心和孝心溫暖了整個家庭。
6.婁鳳祥,男,中共黨員,1965年3月生,禹會區緯四街道上海棧社區居民。婁鳳祥的母親今年93歲,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姐姐和哥哥全部患有殘疾,無法正常謀生。照顧三位家人的重擔全部落在婁鳳祥一個人肩上。寒來暑往,風里雨來,婁鳳祥無怨無悔、無微不至照顧三位病殘至親,這一堅持就是32年。他始終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用涓涓之愛詮釋孝老愛親的人間真情。
7.金學成,男,1947年5月生,高新區文錦路社區居民。28年來,丈夫金學成悉心照顧患病妻子,一句“‘生病’沒關系,有我陪著你,沒有啥事過不去”,換來1萬多個日夜洗衣、做飯、喂藥、打胰島素周而復始的耐心陪伴。在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點滴之中,金學成用細水長流的堅守,詮釋相濡以沫的愛情,用愛和行動踐行了“白頭偕老”的錚錚誓言,也為下一代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