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網訊(融媒體記者 龐貴軍 孟珀 何雨婷 文/圖)古有安徽桐城“六尺巷”,因一個“讓”字而天地寬,成為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范,如今,在固鎮縣任橋鎮五星村,鄰里三家讓出一條38米長、3米寬的巷子,在當地傳為佳話。
任橋鎮五星村的“六尺巷”
三十年前,五星村村民桑賢海蓋房時,與鄰居何厚永因地界問題產生糾紛,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產生肢體沖突,致兩家人頭破血流,這塊巨石壓在兩家人心上,桑賢海老伴多次因心臟不適入院治療,何厚永更是不允許桑賢海一家人從此經過。多年來,兩家人老死不相往來,鎮村干部多次上門調解均未能達成共識。
“黨建領事、禮讓和事、村民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2023年6月的一天,五星村黨支部書記劉敏受“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啟發,與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參與調解,多次做桑家和何家人的思想工作,“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咱們老一輩人因為這個矛盾不相往來幾十年了,難道還要延續給子孫后代嗎……”
在劉敏看來,心結不是一次就能打開的。她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啟發兩家人互讓互諒,珍惜鄰里情,引導雙方尋找有效矛盾化解路徑。一次次的上門,一次次的推心置腹交談,雙方對抗情緒慢慢緩和,心底的憤怒逐漸煙消云散,最終認識到,以和為貴,各退一步,化解積怨,為子孫留下一條寬敞的通行之路。
2023年底,桑家主動將宅基地退后幾尺,何家也積極把巷子讓了出來。隨后,鄰居薛香情聽聞主動讓出一部分地界,在取得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同意,砍掉自家三棵楊樹。三家禮讓,路寬敞了,心亮堂了。
今年3月,五星村結合和美鄉村建設,把這條路修建成一條18米長、3米寬的法治文化長廊,在美化鄉村的同時,村民可以在此了解黨的歷史、政策和有關文件精神,成為一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
成功調解這起糾紛后,任橋鎮圍繞“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以矛盾糾紛源頭治理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支部一線管事、上門一線詢事、民主一線議事、傾心一線調事、高效一線辦事”的夯實基層源頭治理一線“五事”工作法,并在全鎮推廣開來,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鎮。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這些年來,固鎮縣以“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目標,以“五聯五進”工作機制為抓手,持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相繼創建打造“星在固鎮”發布廳、“‘家豐’話家風”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等,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涌現出張家豐、歐興田、王璐、王明英等二百余位好人。與此同時,充分運用現代治理理念和方法,融合鄉村美景和文化傳統,尊重村民習慣和接受程度,全力推進文明傳承和基層治理升級,群眾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文明新風尚不斷滋養農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