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李景
涂山腳下,淮河岸邊,下洪村別有一番風味。金秋時節,家家戶戶掛滿了“珍珠”“瑪瑙”,累累石榴碩果綴滿枝頭。
下洪村“家風廣場”上,一抹紅色分外惹眼,這是寓意全村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石榴雕塑。廣場上,村民們聚坐閑談,聊一聊家里的故事,說一說石榴的收成。不遠處的運動區,孩子們蹦蹦跳跳,騎著小車,打著籃球,處處和諧美好之景。
在禹會區長青鄉下洪村,鄰里和睦、家庭和諧、互幫互助已成為全村共識。下洪村堅持把家風家訓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打造“四個一”,即一場一館一行一堂,通過挖掘梳理家風家訓和石榴元素,創新設立“家風銀行”,打造“家風廣場”,建設“家風家訓館”,開辦“家風學堂”,傳承培育良好家風,挖掘弘揚特色家訓,推動文明鄉風煥發新氣象。
“香皂、洗衣液、洗潔精、拖把……這么多的生活用品,都可以用積分兌換,不僅省了錢,還非常實用?!痹谙潞榇妩h群服務中心的“家風銀行”內,前來兌換積分的村民馮國鳳高興地說。
下洪村以村兩委活動中心為陣地,打造“家風銀行”,秉持“只存家風不存錢”的理念,發動黨員干部和村民群眾積攢好家訓,將每個家庭的家風家訓、家風故事進行收集“儲蓄”,以家庭為單位建立賬戶。每戶提供1條家訓家規,即可開戶領取“家風存折”,通過公眾號轉發家風家訓故事計5分、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計10分、評選優秀家風故事計15分等機制,根據家庭參與情況折算成積分,存入“存折”。定期組織“家風銀行”積分兌換活動,讓村民用積分兌換生活日用品,進一步激發村民文明行為的內生動力。同時將村民們的優秀家風家訓,制作成統一制式的家風家訓牌,贈送給“儲戶”,讓無形的家風釋放出有形能量。
良好的家風體現在日常的一點一滴、生活的一茶一飯、共處的一分一秒中。村民陸紅敏就用她的言行詮釋了幸福家庭的模樣。丈夫和兒子常年在外打工,陸紅敏一人肩負起照顧老人和孫子的擔子,但她從來沒有覺得苦、喊過累。婆婆眼睛看不見,她就處處小心照顧,一家人生活和和美美,鄰里說起她,總是豎起大拇指。
在下洪村,這樣的美好家庭還有很多。下洪村開展“最美家庭”“綠色家庭”“文明家庭”系列典型評創活動,推行上門掛牌等激勵措施,以此激勵涵養良好家風。同時,打造“家風家訓館”,深挖本村歷史文化,充分將本地尊師重教、尊老愛幼、紅色家風、石榴種植等優良文化與中華傳統家風文化相結合,打造家風家訓館,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村史民約、家風文化、家風家訓等內容。開創“家風學堂”,以“揚家風、學家訓、立家規”為宗旨,邀請專家志愿者為轄區青少年兒童上課,邀請文明家庭代表舉辦家風故事會,弘揚中華傳統家庭美德,營造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良好氛圍。
“上尊老下愛幼、和睦鄰里一家人”“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孝當先”“鄰里和睦勝遠親、家庭和睦萬事興”……據下洪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單泰來介紹,截至目前,已有100余戶家庭在“家風銀行”建立賬戶,收集家規、家訓160余條,家風故事30余篇。選樹“優秀家風儲戶”20余戶、“家風銀行優秀志愿者”15名、美麗庭院14戶、文明家庭4戶等。下洪村將積極弘揚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團結和睦、鄰里友善的優秀傳統美德,使之成為村民群眾行動自覺,進一步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傳承優良家風家訓,以“小家”文明帶動“大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