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蘭,懷遠縣萬福鎮汪巷村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她,以一個農村婦女的善良、堅韌、艱辛,悉心照料與呵護患病的婆婆長達28年之久。在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日子有多難,王建蘭都用愛心、孝心、責任心扛起了一個溫馨之家,用實際行動弘揚著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走進韓家 做一個賢妻良母
1996年,21歲的王建蘭經媒人介紹,認識了鄰村的韓玉寶。那時的她,年輕、美麗、充滿活力,對生活充滿了希望。韓玉寶勤勞、樸實、善良,兩個人一見鐘情,同年臘月,他們便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楹筇矶∵M口,生育了2個可愛的兒子,讓溫馨的家庭充滿了歡樂。王建蘭相夫教子,默默承擔起這個大家庭所有的家務。那時,王建蘭的主要任務是操持家務,細碎而繁忙,農忙時節還要幫助打理26畝田地。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先做好早飯,然后喂雞喂鴨,清洗家人的換洗衣物,日子在平凡中度過,忙忙碌碌又一天,忙忙碌碌又一年。最為可貴的是,在婆婆身患重病的情況下,王建蘭像親閨女一樣孝敬她,詮釋血濃于水的親情。
悉心呵護 真情相伴28載
自結婚以來,王建蘭一直和公婆生活在一起。她把公婆當做自己的親生父母,28年來悉心照顧他們的衣食起居。2012年,婆婆不幸患上腦梗,住進了醫院。當時家里經濟并不寬裕,婆婆治療需要一大筆費用,在治療費用困窘的情況下,王建蘭來到娘家求助,把父母辛辛苦苦攢下來的血汗錢拿來給婆婆治病。住院期間,她每天陪伴在婆婆身邊,為她擦洗身體、翻身揉背、修剪指甲、端茶倒水,喂飯喂藥等,精心侍候,從不厭煩。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漸好轉,一段時間后便出院了。但需要在家長期維持治療。婆婆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王建蘭便成了老人家的“貼身保姆”。她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的起居飲食,穿衣、梳頭、洗漱、喂飯,耐心而又細心。有一天,婆婆出現了莫名的煩躁,情緒低落,產生了厭世的念頭,她想的是,自已因病成了廢人,成了家里的累贅,天天讓兒媳那么勞心勞力,不如一死尋求解脫。她選擇了絕食,王建蘭端上來的魚湯熱了變涼,建蘭涼了又熱,她推心置腹地開導婆婆說:“娘,別有啥想不開的,咱日子雖說苦一點,但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就是幸福?!痹捠情_心鎖,婆婆慢慢打消了輕生的念頭。
婆婆腸胃不好,容易拉肚子。今年夏天的一天,王建蘭像往常一樣到婆婆的房間收拾衛生。一進屋,就聞道一股刺鼻的氣味,她知道婆婆又拉肚子了。她耐心地幫婆婆清洗干凈身子和床褥,又用家用三輪車把婆婆送到附近的醫院打吊針,一連好幾天,終于治愈了婆婆的腹瀉。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于婆婆來說,真情陪伴和精神的撫慰同樣重要。王建蘭忙里偷閑,經常推著婆婆去戶外曬太陽,感受陽光的溫柔;去田野里看玉米長棒,瞧芝麻開花,領略田園風情;去萬福老街趕集,給她買愛吃的茶葉蛋和散發著清香的艾草荷包,哄她像孩子一樣開心;擁著她坐在自家的小院里,看著天上的一輪明月,說著家長里短,感受歲月靜好。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王建蘭卻用行動改寫了這句話:久病床前有孝媳。
歲月留痕 優良家風傳后人
如今,王建蘭已年近花甲,她的婆婆已經80多歲高齡,從青絲到白發,王建蘭陪伴著婆婆一路走來,多么不容易??!人們驚嘆,一個腦血栓患者能夠維持28年的生命,真是一個奇跡。王建蘭用深沉大愛創造了這樣一個生命的奇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建蘭精心照顧患病的婆婆,情真意切,無怨無悔。那一年,王建蘭在田間勞作時,不慎把腳扭傷了,但她沒有躺下休息,而是一瘸一拐地忙著給婆婆做飯,端到婆婆的面前。婆婆看到這一幕,拉著王建蘭的手說:“孩子,我這不爭氣的身子骨可拖累你了?!蓖踅ㄌm擦去婆婆臉上的淚水,勸慰她說:“娘,照顧您老人家是俺份內的事?!?/p>
王建蘭的言傳身教也深深地感動和影響了她的子女。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子女們樹立了一個孝老愛親的榜樣。孩子們時常會給奶奶買衣物,買營養品,給老人講故事,陪她聊天,想方設法給老人解悶,讓老人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每當看到孩子們如此懂事的時候,王建蘭的心中就充滿了欣慰和感動。她知道,自己的付出是應該的,也是值得的,她用自己的行動傳遞優良家風。
28年來,時光悄然流逝,王建蘭的臉上多了一些皺紋,頭上也添了幾許白發。但她的眼神依然有光,她的笑容依然溫良。在悠悠歲月中,王建蘭用自己的愛心,為婆婆撐起了一片生命的晴空,演繹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譜寫了一曲孝老愛親的贊歌。她把愛全給了親人,把汗水和勞累留給了自己,這就是一個普通農家婦女的高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