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何沛 文 陳昂 圖
禹會諸侯地,淮畔明珠城。在燦爛星河中,大禹治水的千古傳奇,在蚌埠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華夏文明史大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文化與城市共榮共生、互相成就,“大禹文化之鄉”——蚌埠,全力做好“大禹文章”,以其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美好形象讓這座中國南北分界線上的“網紅”城市在中國版圖上熠熠生輝,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到來,成為他們心中向往的“詩和遠方”。
——編者
溯源禹跡
“大禹文化”彰顯獨特魅力
頗具爭議的“大禹治水”“禹會諸侯”“禹娶涂山”等歷史疑問,多年來一直縈繞在學術界而未有定論。隨著蚌埠禹會村遺址的發掘,4000年前的那扇大門,被沾滿泥土的雙手輕輕推開,塵封于地下的古老文明,被考古工作者揭開了面紗。禹會村遺址考古發掘如撥云見日,解開了紛紜千年的歷史謎團,讓傳說變為現實。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隊在禹會村遺址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核心區發現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再次為“大禹治水”“禹會涂山”等古史傳說時代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材料。“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空前盛況,無疑是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最為絢爛奪目、繽紛靚麗的篇章。
涂山英姿
“去年,蚌埠因影視劇‘出圈’,但當我真正來到這里,震撼的是晚霞映入淮河的壯美;站在禹會諸侯地仿佛穿越千年,耳邊傳來的是萬國諸侯執玉帛來朝的上古遺音;登上涂山,跟隨流傳歷史傳說,不自覺地一路尋覓禹跡?!?夏日攀升的氣溫擋不住游客來蚌的熱情。趁著暑假,來自南京的陸先生帶著家人流連于青山綠水之間,感受大禹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蚌埠,涂山廟會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現場有傳統的祭祀儀式和表演,匯聚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琳瑯滿目的特色商品,這也是淮河流域史料記載最早、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最能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盛會。每年這個時候,人們從全國各地紛紛涌向涂山,使得這里熱鬧非凡、人聲鼎沸。今年5月6日,蚌埠首次舉辦了大禹文化周,不僅了展現了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還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向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今年6月1日至2日,大禹文化、宋韻文化傳承發展交流會召開,來自浙江、四川、山東等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文化名家齊聚蚌埠話大禹、傳宋韻,圍繞大禹文化進行研討交流,形成并發布了“大禹文化蚌埠共識”。
禹風厚德,千百年來已深深植根于蚌埠這片土地,成為蚌埠城市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溝通歷史與當下,連接傳統與現代,蚌埠復排舞劇《大禹》,生動還原了“凡人”大禹的鮮活形象,用藝術語言將大禹文化的絕代風華娓娓道來。通過舉辦了“文旅大V溯禹跡,瞰蚌埠”、涂山廟會暨民祭大禹活動、涂山音樂嘉年華、大禹書畫作品展、大禹文化大學生創意設計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并成立了大禹文化研究院,讓蚌埠城市文化名片愈發閃亮,更好地推動蚌埠“走出去”,進一步確立蚌埠在大禹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賡續文脈
歷史遺跡煥發全新光彩
大禹文化是華夏文明和淮河文明重要篇章,也是蚌埠的歷史之根、精神之源。歷史的積淀賦予了蚌埠彌足珍貴的生態資源與厚重的文化底蘊,當“詩與遠方”深情擁抱,蚌埠以生動的方式唱響 “蚌埠故事”,在推動中華文明探源中展現蚌埠擔當。
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房屋。
2017年,禹會村遺址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0年,遺址公園動工建設,規劃總面積近7000畝。根據規劃,遺址公園將以禹會村遺址博物館、考古科研中心、龍山文化遺存保護修繕展示工程、雙墩文化遺存保護修繕展示工程及大汶口文化遺存保護修繕展示工程為核心,以公共考古體驗園、花海、附屬娛樂設施及特色消費商圈等為外延,打造集考古科研、文化傳承、主題教育、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匯“吃、住、游、學、娛、購”等諸多元素為一身的現代化大遺址綜合保護利用公共空間,在全力融入蚌埠全域旅游產業發展基本框架的同時,成為城市西部區域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與基礎。
目前,已完成禹會村遺址——龍山文化遺存保護修繕項目、公園北部村莊民居立面改造項目、一期環境整治、考古工作站及標本整理基地主體建筑、考古學家的院子等工程建設,遺址公園龍山文化核心展示區域規模初顯。
“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努力打造集遺址保護、價值闡釋、遺存展示、考古研究、科普宣傳、生態環境為一體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公園。”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黨支部書記何俊濤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滿懷期待,他說,目前,各項工程正按計劃有序推進。下一步,將繼續做好挖掘、轉化、利用的文章加強禹會村遺址保護利用,推進禹會村遺址考古發掘、公園創建工作,講好大禹文化故事,展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文旅筑夢
謀出一片全新天地
隨著文旅深度融合,大禹文化不僅看得見、摸得著,還催生了新業態,拉動了新消費。
去年,搭乘著熱播劇的“春風”,蚌埠火速“出圈”。 作為省委、省政府支持打造的淮河生態經濟帶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蚌埠“自帶流量”,加之在《關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設高品質文旅強市的實施意見》《蚌埠市數字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關于大力提振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政策措施的通知》等密集政策的加持之下,發展商文旅、農文旅、工文旅、體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路更加清晰。
今年,蚌埠持續舉辦第二屆蚌埠市文化旅游美食季,精心策劃一系列活動,通過文化+文藝+文創+旅游+體育+美食+商貿,實現“文旅+N”的貫通式整合,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觀看,風光無限的蚌埠美景、回味無窮的蚌埠美食、多元疊加的城市風貌,受到了廣大游客們的頻頻點贊。
“為了方便游客來游玩、打卡,蚌埠編排并優化了四條賞花+美食春游路線,涵蓋了龍子湖、張公山、市博物館、禾泉小鎮、涂山、白乳泉、沱湖、垓下遺址等重要旅游景區,以及孫家圩子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龍亢新四軍淮上行署舊址等紅色景點,做到了看花、賞美景、品美食、逛美街、住美宿、參大賽的全鏈條旅游體驗。廣大游客來蚌賞花的同時,還可以參與蚌埠市的文體旅活動。大禹龍湖國際龍舟賽暨全國大學生龍舟公開賽作為第二屆蚌埠市文化旅游美食季活動之一,開賽期間,帆船中心游客最高峰時達10萬以上,涂山風景區接待游客達50多萬人次。” 蚌埠市文化旅游體育局相關科室負責人江龍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蚌埠,進一步激活文旅發展新動能。
10月24日下午,靚淮河景區北岸百年鐵路橋下,近百畝鮮花進入盛花期,游人如織,一片歡樂的海洋
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蚌埠乘風破浪,啟動了“靚淮河”工程,旨在打造“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美麗淮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
依托“靚淮河”工程,打造燈光秀、演藝秀、夜間游船等夜間休閑消費帶,依托青山綠水營造休閑民宿,繡花功夫“織”鄉愁……
持續開拓文旅新業態,改造、升級和培育一批歷史文化街區、一批新潮“網紅”景點、一批地域特色文化項目……
鼓勵文化創意企業以大禹文化為靈感,創作動漫、影視等作品,與本土旅游、文化、娛樂消費融合創新,形成“動漫+”的新業態,讓蚌埠傳統文化更具故事化、動態化、場景化……
錨定“制造強市、產業立市”第一戰略,聚力攻堅新能源、新型顯示、智能傳感、生物化工、汽車零部件五大產業集群,推動老工業基地“蚌”發生機……
把“流量”變“留量”,讓“網紅”成“長紅”, 蚌埠一路耕耘一路歌,正以全新的姿態、嶄新的面貌,繼續書寫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