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以志愿積分為突破點,持續整合志愿服務資源,不斷完善群眾需求收集、志愿者激勵回饋工作機制,構建了“社區搭臺、居民參與、社會協同”的互動格局,進一步激發居民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源動力”,實現志愿服務與基層治理的“雙向奔赴”。
多元融合,搭建“志愿積分”管理框架。為破解基層治理中力量不足、居民參與度低、服務持續性弱等困境,街道研讀資源缺口,通過“黨建引領+地企聯動+志愿協同”模式,整合多方資源設立“愛心資源池”,打造多元兌換渠道。整理可提供的醫療服務、“物業五代”服務、應急救援、心理咨詢等專業服務形成“資源效能清單”。吸納調解達人、維修巧匠等特長居民參與其中,多元化創新志愿服務項目,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其中,讓志愿服務能夠更加精準地對接群眾需求,實現志愿服務的全面覆蓋與深度滲透,為基層治理添助力、增活力。
激勵托底,構建“志愿積分”服務閉環。強化積分制管理,明確規則制定、積分審核和資源協調。志愿者可憑積分兌換米、油、紙巾等日常物資;也可兌換轄區商戶資源,兌換理發、維修等便民服務;另外將積分作為“社區之星”“志愿標兵”評選的重要依據,優先推薦積分高的志愿者參與各級榮譽評選。這種“物質+精神”雙重激勵,讓“志愿積分”從“數字”變為“實惠”,以“服務—積分—回饋”的閉環模式,讓志愿服務從“單向付出”變為“雙向共贏”,推動基層志愿服務從“階段性響應”轉向“常態化參與”。
共治提效,重塑“志愿積分”治理格局。強化積分制度宣傳力度,將積分獲取規則、兌換目錄、資源池情況等全程公開,定期在社區公告欄和線上平臺公示明細,接受居民監督。同時建立反饋機制,持續優化賦分標準和兌換內容。擴寬志愿者隊伍規模,參與群體從退休黨員、熱心居民擴展到在職中青年、個體工商戶等,志愿者隊伍結構更合理,服務覆蓋范圍更廣。引導志愿者成為網格治理的重要力量,主動承擔起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環境監督員等角色,促使社區信訪量下降、公共設施維護及時率提升。
“志愿積分”不僅激活了個體參與熱情,更凝聚起基層治理的“眾人之力”,打破了鄰里間的“陌生壁壘”,形成“人人愿參與、事事有人管”的共治氛圍。(馬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