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蚌埠市蚌山區黃莊街道紅旗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精準服務、長效發展”的基層治理新模式。通過打造“流動小桌子”服務平臺,廣泛收集社情民意、調解矛盾糾紛、開展便民服務,實現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治理理念,打通了社區服務的“最后一米”,架起了連接居民與社區的“連心橋”,提升了基層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紅色聯盟”聚合力,“擺攤”構建共治新生態
紅旗社區創新構建“1+5+N”紅色聯盟機制,以社區黨委為核心,聯動物業、業委會、社區民警、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五大主體,吸納轄區38家商戶組建“紅色服務團”。每周六上午,小區廣場變身“便民服務集市”,開展反詐宣傳、解答維修基金使用、停車管理等問題。從“坐等居民上門”轉變為“主動下沉服務”,通過“擺攤設點”,將服務窗口前移至居民聚集區,有效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微服務”解民憂,從“等訴求”到“找需求”
社區建立“三張清單”動態管理機制,通過“小桌子”收集的民意形成“需求清單”,對接聯盟單位資源生成“服務清單”,根據辦理效果建立“滿意清單”。從過去“坐在辦公室等訴求”到現在“帶著問題收集本找需求”,工作方式實現根本轉變。針對雙職工家庭子女放學無人照看的問題,社區將“小桌子”升級為“四點半課堂”,聯合公益組織開發“紅色教育”課程,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小桌子”大作為,打造基層治理的“連心樞紐”
紅旗社區將“流動小桌子”從便民服務點升級為民主議事平臺,構建起“桌前收集意見—桌旁協商議事—桌上決議公示—桌后跟蹤問效”的閉環機制。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項目中,社區組織居民代表、施工方、物業公司等相關方在“議事桌”前開展協商,最終達成“政府補貼+業主分攤+企業讓利”的共建方案。通過議事平臺,推動“自己的事自己議、自己的難自己解”,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環。
“標準化”促長效,從“臨時陣地”到“金字招牌”
為確保服務品質持續提升,社區制定了《社區物業聯合接待實施辦法》,涵蓋場地布置、人員配置、服務流程等4大類20項細則,推動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同時,建立“五星服務崗”評選機制,通過事件辦結情況、服務對象滿意度回訪等方式進行動態反饋。此外,社區還依托“慧滿淮畔”小程序管理系統,實現服務響應及時、資源調配精準、效果評估科學。今年以來,通過數據分析優化服務項目6項,調整服務時段12次,服務供給與居民需求的匹配度提升了30%,真正讓“流動小桌子”成為居民信賴的“幸福驛站”。(夏幫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