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志愿服務積5分、調解鄰里矛盾積10分、提出治理“金點子”積15分……在蚌埠市蚌山區青年街道的“積分超市”里,居民王阿姨用半年攢下的200積分兌換了家政服務券和米面油。像她這樣的“積分達人”,街道已涌現出120余位。
近年來,青年街道黨工委以黨建為軸心,深化“積分制”治理模式,通過量化治理效能、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推動基層治理從“單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數字賦能、群眾受益”的治理新路徑。
機制創新:構建“三位一體”積分體系,下好治理“先手棋”
建立由街道黨工委統籌、3級社區黨組織落實以及N個社會力量參與的“1+3+N”組織架構,同時設立積分評議小組,實現“申報—審核—公示—兌換”閉環管理。推出“基礎分+貢獻分+激勵分”評分模型,居民通過參與文明創建、物業監督等常規事項可獲基礎分;解決飛線充電、協調停車難等難點問題可獲貢獻分;獲評“社區好人”等榮譽稱號可獲激勵分。
開發“智慧社區”微信小程序,設置“議事協商”“時間銀行”“紅色物業”“群眾呼聲”“志愿服務”等九大版塊,實現“掃碼申報—智能審核—在線兌換”全流程數字化,老年群體享受“紅色代辦”服務,使用率達78%。
截至目前,青年街道共申報積分29萬分,兌換服務1304次,消耗積分15萬分。
實踐成效:解鎖基層治理“幸福密碼”
從“旁觀者”到“主人翁”的轉變。目前,積分小程序被居民廣泛認可,累計參與2300余人次,化解矛盾糾紛45起,安全隱患整改率提升至98%。黨員志愿者李阿姨說道:“現在樓道堆物主動清理、垃圾分類自覺踐行,積分榜成了社區的‘光榮榜’。”
從“獨角戲”到“大合唱”的跨越。社區號召轄區居民組建“銀發幫幫團”“虹號志愿隊”等積分團隊,開展“文明樓棟”月度評比,推動加裝電梯等12項民生實事落地。
從“物質激勵”到“精神共鳴”的升華。設立“積分明星榜”“治理金點子獎”,3戶家庭獲評區級“文明家庭”,形成“做好事、攢積分、比貢獻”的文明新風尚。
經驗啟示:打造可復制的“紅色治理樣板”
通過黨員“積分亮諾”機制,形成“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的輻射效應。目前已有70余名黨員主動亮身份,帶頭與黨組織簽訂崗位承諾書,認領責任區,解決群眾事,助力社區基層治理。
針對老舊小區、商住混合區等不同特點,量身定制“商戶誠信積分”“親子公益積分”等特色項目,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打造溫馨和諧的居住環境。
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正是黨群連心的“最美零距離”。青年街道黨工委將持續深化積分制改革,讓“小積分”成為撬動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杠桿”,奮力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篇章。(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