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山區青年街道南山社區,許多老舊小區居民曾面臨理發難、縫補難、買菜貴等生活瑣事困擾。社區黨委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察民意、聚民智、解民困,創新推出“社區合伙人”模式,整合便民服務、公益助農、鄰里互助資源,既解決了居民“急難愁盼”,又為社區能人、志愿者搭建了創業增收平臺,實現“民生痛點”變“幸福亮點”。
南山社區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老年人口占比超40%。社區工作人員們的走訪記錄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居民訴求?!爸苓叺睦戆l店都是適合年輕人的,也很貴,老人出門剪發要走很遠?!薄案膫€褲腳、換個拉鏈得坐公交。”“菜市場不近,菜價還高?!薄?/p>
“這些事看似小,卻是天天要面對的‘大難題’?!鄙鐓^黨委書記王亞楠說。通過走訪和召開居民代表議事會,社區黨委發現,居民需要的是“家門口的便利”,而轄區里其實藏龍臥虎。有退休的裁縫師傅、會修家電的退伍軍人、擅長艾灸的養生達人。如何把需求和資源對接起來?答案就是“社區合伙人”。
通過黨建引領、政府引導、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方式,南山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招募令,整合轄區資源,聯合愛心商企、社會組織、志愿組織等,探索建立“社區合伙人”機制,構建起黨組織領導、多方協同、群眾參與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社區黨委以“生活就要甜啦啦”品牌為紐帶,將一處閑置房改造成80平方米的便民驛站。這里既是服務站點,也是合伙人的“創業平臺”。
圍繞“一老一小一特殊”群體,社區精心構建了立體化公益服務網絡。換季行動——守護銀發生活:每季度第一個周五上午,為轄區內60歲以上獨居老人送上“愛心早餐包”,搭配手寫問候卡;星光計劃——點亮童年夢想:寒暑假推出“社區小管家”實踐活動,孩子們參與助農市集擺攤,學習了解蔬菜是怎么從農場到餐桌的,在實踐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彩虹行動——溫暖特殊群體:建立殘疾人檔案,提供就業技能培訓、輔助器具租賃等服務,每年助殘日向殘疾人送物質給溫暖。這些活動打破了傳統公益“單向給予”的模式,讓受助者成為價值創造者,重塑社區成員的平等關系。
“每周二上午理發,周四理療,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什么問題都能在家門口解決,方便多了?!鄙鐓^居民王利說,年紀大了,干什么都不方便,現在社區把各種服務都送到了家門口,老年人的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作為“社區合伙人”之一的蚌埠青柏納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定期為居民提供理療等服務,同時也提供健康養生的食材,向居民普及“藥食同源”養生理念。“我們為居民提供很多免費的服務項目,雖然投入很多,但成為社區合伙人,相當于獲得了政府背書,一方面更容易獲得老百姓的信任,另一方面對我們自身也是督促,時刻警醒我們要注重品質和質量,作為企業獲益的同時,我們也更注重反哺社會。”企業總經理張先好告訴記者,“社區合伙人”制度不是某一方單方受益,而是互惠互利互贏這種模式?!吧鐓^合伙人要成為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將資源精準輸送到群眾需求最前沿?!蹦仙缴鐓^黨委書記王亞楠表示,社區合伙人模式的智慧,在于構建“基礎服務保民生、特色服務增福祉、未來服務創價值”的三層服務體系。從便民站點的熱氣騰騰,到公益活動的溫情脈脈,再到助農鏈條的生機勃勃,解鎖了社區美好生活N種可能,讓社區真正成為居民的甜蜜家園。(陳瑤 余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