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大家都熟悉的一位老人——李玉蘭,她用一樁樁小事,把“好人”這個詞詮釋得明明白白。
今年76歲的李玉蘭,過的坎兒不少。小時候,她和兄妹們靠撿破爛、討飯過活,多虧了鄰居們時不時給口熱飯吃,才熬過了那些苦日子。后來回山東老家,家里窮得叮當響,可鄉親們卻特別照顧,她生病時,大家你一元我一角地湊錢救她,李玉蘭的父親當時就叮囑她,以后要報答人家。再后來,她丈夫出意外去世,她帶著孩子又陷入困境,還是鄉親們伸出了援手。改革開放后,她到蚌埠打工,居委會主任幫忙牽線,她和轄區居民組成了新的家庭,隨后開起了小飯館,生活才慢慢好起來。
這些經歷,讓李玉蘭心里一直裝著感恩,她說:“自己得做一輩子好人,才能回報那些好心人?!?/p>
李玉蘭(左一)參加愛心義賣活動。
說到幫困,李玉蘭那事兒可多了。2005年臘月二十七,天氣冷得讓人直哆嗦,宋再發因為兒子沒錢回家過年,急得團團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了李玉蘭。李玉蘭二話不說,直接拿出兩天飯館掙的500元給他,正月初三又給送了300元。1998年秋天,她住院時發現一位蕪湖來的小伙子因家貧湊不出手術費,愛人急需手術,便主動擔保,承擔手術費,讓病人順利手術,自己卻默默出院。這樣的善舉于她而言,早已成為日常。
助學征程,李玉蘭用心血澆灌希望之花。1990年,一則希望工程廣告,讓李玉蘭開啟助學之路。她讓兒子給北京希望工程匯去600元,此后便一發不可收。2007年蚌埠市燕山鄉遭遇大水,她剛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便心系孩子學業,趕去捐出500元,帶動居民捐資捐物。17年間,捐資17萬元,雖說每筆多是兩三百元,可這每一分錢,都是她從牙縫里擠出來的。她自己生活簡樸,卻從未想過停下助學腳步。
1997年清明回山東老家,李玉蘭看到幾位五保戶老人蹲坐墻角,生活困苦,她心中難受,當即拿出500元,并許下承諾,每月資助每位老人30元。多年來,7位老人相繼離世,每一位離世前,都有她這個“好閨女”相伴。她的承諾,不是輕飄飄的話語,而是用多年如一日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對老人的關懷與尊重,讓孤寡老人的晚年有了依靠。
如今,在李玉蘭的帶動下,她所在的社區居委會,經常有人來捐贈衣被、款物;她建的愛心捐書站,半年就收到捐書5000多冊?!叭珖赖履7丁薄鞍不帐〉谒膶镁裎拿魇讶宋铩薄鞍霾菏雅堋薄钣裉m堅守著“做一輩子好人,做一輩子好事”的信念,用她的真情和善良,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讓周圍充滿了愛和溫暖。(周芳林 吳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