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陳瑤
有以“龍”命名的山、有以“龍”為名的水,還有“吃龍食”“敲龍頭”等儀式……在蚌埠這座城市,龍文化源遠流長,處處都藏著豐富的龍元素。
地名是反映社會歷史的“化石”,透過地名,可以觀察到絢麗多姿的人類文化。地名里的龍元素,彰顯了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祥瑞的代表。
蚌埠民俗專家馮淮南介紹,蚌埠有多個地名都隱隱與“龍”有關。有的從字面上看不出來,但追溯歷史會發現其中隱藏的龍元素。
長淮衛得名蘇軾與“龍”沾邊
蚌埠東部的長淮衛鎮,在隋唐時期是淮河的水中之洲。多質輕色白的細沙,一遇風起,便成團飛舞,故稱為粉團洲。
粉團洲更名為長淮衛居然與大文豪蘇軾有關。蘇軾三十六歲時去杭州,乘船沿淮而下,路經粉團洲,觸景生情,吟出了“十里清淮上,長堤轉雪龍”的詩句。詩人在此處發揮了浪漫的想象,在雪中穿越淮河時,于十里長堤上,看見雪龍蜿蜒盤旋。
明初,皇帝朱元璋在鳳陽建中都城,定粉團洲為中都八衛之一,覺得蘇軾的詩句有祥瑞之兆。于是,依從他的詩句,將粉團洲改名為長淮衛。從此,長淮衛一名沿用至今。
曹山曾叫“雙龍山”
馮淮南查閱過大量史料發現,蚌埠本地人熟知的曹山,也與“龍”有關。這座山曾被稱“雙龍山”,位于市東部龍子湖區境內,因三國時曹操曾駐軍于此而得名。山分南北兩峰,北峰海拔105.3米,南峰海拔63.3米,山的南麓有明朝東甌王湯和墓,山西坡有涼亭、茶社、銀河落天一景等園林建筑。因北峰臨水西坡裸露青石兩條,形似“雙龍”,當地人又稱“雙龍山”。也有傳言,這里曾流傳過“雙龍行雨”的故事,所以被百姓稱為“雙龍山”。
龍子湖有龍氣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提到和龍有關的地名,蚌埠人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龍子湖”。龍子湖名稱的由來,雖然有著版本不一的傳說,但龍子湖一直被本地人認為是有靈氣的。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龍往往象征帝王。有一個版本認為,“龍子湖”名字的來歷和朱元璋有關。傳說朱元璋少年時在湖上劃船,掉下撐竿,化龍升天,此湖故名“龍子湖”。
也有說法是,蚌埠龍子湖景區坐落于蚌埠東部曹山和雪華山中間,呈現出兩山夾一湖的與眾不同園林景觀。湖區三面望山,山水相守,湖東岸有曹山、白石山,連綿波動如龍,別稱“雙龍山”,湖南面有大小九條水渠,是龍子湖起源地,因此,龍子湖最早就被稱為“九龍水匯注而成”的“龍子河”,下游每逢遇豐水季節,成為湖面,故后人稱“龍子湖”。
過年離不開這些“龍”
說起龍,尤其是新年龍的形象,人們都會想象它紅紅火火的樣子。春節馬上就要到了,不論是哪一個屬相的年份,本地都有一些與龍有關的活動。
春節期間,最熱鬧、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就是舞龍了。這幾乎是一種覆蓋全國的民俗文化活動,在北方地區尤為盛行。舞龍時,五彩金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舞龍者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讓金龍呈現騰云駕霧的表演效果。百姓也以舞龍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平安順遂。
除了舞龍,在新年慶典上,大家還能見到的一項與龍有關的活動就是“劃龍船”,又名“劃旱船”。劃旱船一般是由“小媳婦”身著彩衣立于旱船中,兩手握住船艙兩端,呼為“船娘子”,其在船內做著劃船的姿勢,模擬駕舟來回踱步。一人旁立船外,手拿破蒲扇,化著小丑妝,行于船頭,為引路艄公或引路艄婆,表演路線全靠他來指揮進行,他唱著地方小調,跟著舞隊的節奏,不時做出模擬拉船的樣子,邊歌邊舞,憨厚呆萌,搞怪玩笑。
過完春節,農歷二月初二,還有“龍抬頭”之說。從古至今,二月二這天是辭舊迎新、時來運轉的吉祥日?!褒垺痹谥袊说男哪恐杏兄鴺O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二月二之后我國很多地區進入雨季,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這天人們都希望能得到龍神的庇佑,因此衍生出了眾多習俗文化和“規矩”。比如,剃龍頭,民間認為二月二是“蟄龍升天”之日,所以民間素有“二月二,剃龍頭”之說,這天剃頭理發,能夠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這天小孩理發,名為“剃喜”,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可以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大人理發,則有辭舊迎新之意,希望能夠帶來好運、財氣。
為了納吉,二月二這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百姓在這天飲食多以“龍”為名,也叫“吃龍食”。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名曰“吃龍須”,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作“龍拿珠”,吃蔥餅叫作“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愿望。
還有就是敲龍頭,民間有“二月二敲梁頭,金子銀子往家流”,意思是說二月二這天,要敲梁頭,寓意著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馮淮南說,過年時,本地有些民間手藝人,喜歡用吹糖、畫糖的方式做出栩栩如生的龍形糖,相比其他屬相的糖,龍形糖更大,對孩子更有吸引力,所以更貴。有的家庭在蒸年饃時,也會捏出龍形,也是為了圖個吉利的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