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人骨折時,“傷筋動骨一百天”的叮囑總會如期而至。受傷后康復,真的需要100天嗎?
本期,《生命時報》帶你沉浸式體驗,骨折后,身體里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古今都認可“傷筋動骨一百天”
在“傷筋動骨一百天”這句俗語中,筋指的是肌肉、韌帶和筋膜等軟組織,骨指的是骨骼,如股骨、肱骨等。100天則是古人長期觀察總結出來的經驗規律,“三七二十一天筋續,九九八十一日骨合”,加起來大約100天。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骨骼愈合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要經歷3個月左右,也是將近100天。因此,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傷筋動骨一百天”都有一定道理。
骨骼愈合主要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血腫炎癥機化期。骨折就像橋梁突然坍塌,骨骼及鄰近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身體會立即拉響“凝血警報”,大量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搶險隊員”趕赴現場,封鎖事故路段,使骨折斷裂端周圍的血液凝固,形成血塊。從外表來看,傷處會腫脹,局部皮膚呈青紫色。
隨后,傷處毛細血管開始增生擴張,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進入血腫的骨壞死區,逐漸清除血凝塊、壞死軟組織和死骨,血腫部位逐漸被新生的肉芽組織取代。
在接下來的2~3周時間里,肉芽組織內成纖維細胞不斷合成、分泌大量膠原纖維,轉化成纖維結締組織,這類組織可幫助骨折斷裂處簡單地連接在一起,組成“臨時橋”。
第二階段:原始骨痂形成期。纖維結締組織并不牢固,需要更堅韌的“材料”替代、加固。于是在骨折1個月后,成骨細胞開始瘋狂“加班”制造新骨,骨折斷裂端內部和外部的纖維結締組織,在骨組織的增生與鈣化下發生變性,形成原始的骨痂(類似皮膚愈合初期的血痂),約到2個月時結束。
第三階段:骨痂改造期。骨折2個月后,大橋修復工程進入“精裝修”階段。原始骨痂不斷被改造、塑形,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合作,不斷形成新骨,多余的骨痂被吸收,新生的骨小梁也在不斷增加、變粗,且排列緊密、質地均勻,使骨折部位形成堅強的骨性連接。
歷經血腫、骨痂形成、骨痂改造三個階段,大約100天,骨折部位基本愈合。
“一百天痊愈”并非適用所有人
不過,受到年齡、身體狀況、骨折部位、骨折類型及治療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傷筋動骨一百天”這句話并非適用于所有人。比如,小兒股骨骨折1個月左右就能基本愈合,而成年人往往需要3個多月。
健康狀況欠佳,特別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如糖尿病、營養不良、惡性腫瘤、鈣磷代謝紊亂,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延長。
血液循環豐富的部位骨折愈合快,血液供應差的部位愈合慢。比如,指骨、掌骨骨折4~8周即可愈合,股骨頸骨折(股骨外下方較細的部分)則需要12~24周才能修復。
骨折對位不良、軟組織損傷嚴重、骨折處感染等,都可能影響痊愈速度。
骨折后,就醫時間、術后康復同樣影響恢復時間。一旦發生骨折,越早就醫,后期恢復越好。
需要提醒的是,不少人下肢骨折后長期在床上躺著“靜養”,這非常不利于康復。
最初幾天可以在床上嘗試繃緊和放松腿部肌肉,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防止肌肉萎縮。
中期適當增加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如嘗試在床上進行輕微的膝關節屈伸、踝關節背伸(足尖向上抬起,足背靠近小腿前方)或跖屈(足尖向下踩,足背遠離小腿前側)等動作,活動范圍要適度,以免影響骨骼愈合。
后期可通過彈力帶等進行抗阻練習,增強肌肉力量,恢復肌肉功能。3個月后,可開始由慢走過渡到快走練習。6個月后,可以逐漸恢復體力勞動及運動。
審核專家: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老年髖部骨折快速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創傷骨科主任 羅毅文
繪圖:馬宏亮